宇光公司精准匹配、规则重置、“因能施教”,以创新的勇气与温度,打破残障人士就业的隐性壁垒,更好地向残障职工提供就业服务与工作环境,让残障职工在职业探索中重拾自信,快乐工作。
精准匹配 从“身体限制”到“能力适配”
该公司结合工作现场实际情况,从操作内容、技能要求、体力负荷、环境因素,及自动化设备的交互细节等方面,深度拆解生产线各环节,并全面评估残障职工的身体条件、技能特长和发展潜力,形成多维度能力画像。例如,聋哑职工辛飞身体健壮、身材高大的优势被充分挖掘,公司将他安排在日化液体车间原材料配料与上料岗位。该岗位对听力要求低,却需要稳定操作与力量支持。辛飞视觉专注力强的优势还被延伸到需要精密监控设备运行状态、分析生产数据的工位,避开了嘈杂环境对他的干扰。肢体残疾职工杨壮壮,身形瘦小但心思细腻,公司将他安排在液体车间质量抽检岗位,并主动降低岗位门槛,配备专属座椅,让他能够舒适、高效地完成工作。这种“一人一策”的适配模式,实现了人力资源的深度优化配置。
细节呵护 无障碍操作与安全守护双升级
为了更好地让残障职工适应工作需求,该公司特别开发了无障碍沟通与操作的新方式。对于聋哑职工,告别冗长文本,取而代之的是清晰图文说明、直观流程图、醒目警示标识。例如,在班前会利用小黑板清晰书写工作重点,设备状态通过多色指示灯、信号灯系统实时显示,紧急警报系统在刺耳鸣笛基础上增加强光高频闪烁,确保危险信息迅速传达。在行车和叉车运行过程中,除了声音提示外,还增加了强光闪烁,确保每位职工都能准确及时接收到信号提示。
在安全防护方面,宇光公司巧做“加法”。针对行动受限可能带来的风险,该公司制定个人专属应急方案,规划最优撤离路径,配备应急辅助设备,并进行常态化演练,将“行动不便”的隐患纳入系统防护网。例如,肢体残疾职工马刘成因坐轮椅行动不便,公司安排他在不需要走动的端圈工岗位,并与同事结成互助“搭子”,如遇突发事故时,也能快速协助他撤离。这些规程的重塑,不仅是操作的简化,更是安全理念的升级,确保每位职工在平等、尊严和安全的环境中工作。
赋能成长 “因能施教”的定制化路径
该公司抛弃“一刀切”模式,开发个性化的成长路径。对于聋哑职工,该公司通过简化手势、图文手册等构成核心教材,并在讲解与答疑环节通过手语翻译或实时文字交流,确保知识的完整传递。同时,该公司搭建“伙伴圈子”,让经验丰富的师傅或同事提供“近距离”指导,并对情况即时反馈。培训内容特别针对残障职工特点可能引发的特殊安全隐患(如听障职工对后方移动机械的感知局限),进行深度剖析和应对演练。这种培训不仅是技能传授,更是信心重建和能力释放的过程,让每位职工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节奏。
通过实施一系列有效措施,该公司残障职工也展现出工作的稳定性与敬业度,例如,辛飞在精密监控岗位上的操作失误率低于平均水平,杨壮壮的质量抽检精准度广受认可。生产事故率并未因员工结构变化而上升,反而因全员安全意识的强化及针对性防护措施的完善呈下降趋势。更重要的是,企业凝聚力和人文关怀氛围大幅提升,真正实现了“各尽其能,无碍共生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