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近日,随着最后一组开关顺利闭合,沁城煤业公司储能式自备应急电源成功接入现有供电网络,实现平稳并网,标志着该公司在提升供电可靠性、强化应急保障能力方面取得关键突破,为矿井安全生产构建起坚实的“电力安全防线”。
作为煤炭生产企业,供电稳定性直接关系井下作业安全。该公司主要依赖外部电网供电,虽已建成完善的供电保障体系,但极端天气、电网故障等突发情况仍可能引发断电风险。一旦停电,井下通风、排水、提升等关键系统将停止运行,不仅影响生产连续性,还可能诱发瓦斯积聚等安全隐患,严重威胁安全生产。
为从根本上化解供电风险,该公司经过多方调研论证,最终引入容量达8MW/10MWh的储能装置作为自备应急电源。该项目自2024年纳入集团公司专项资金计划后,即被列为“安全生产重点工程”,是全国同类型应急电源中锂电容量最大的项目之一,也是山西省锂电储能容量最大、足球博彩平台
首家落地的储能式应急电源供电项目。为确保项目顺利推进,该公司专门成立了以机电管理部牵头的专项工作组,全程统筹项目设计、安装与调试工作。

应急电源接入并非简单“接线通电”,需攻克电力系统同步、保护逻辑匹配、负荷切换控制等技术难题。为避免对现有供电系统造成冲击,该公司联合设备生产厂家组建技术专班,针对关键环节逐一制定解决方案,确保并网过程的安全平稳。“以前电网波动时,总担心井下通风系统会停摆,现在外部电网断电,应急电源能立即启动,完全能保障关键系统持续供电。”机电管理部负责人邢翔宇在并网现场介绍道。
这套储能式应急电源实现了多重功能价值,在外部电网正常时,设备处于“热备用”状态,通过定期自动启动完成维护保养,确保在应急时刻能快速响应;当电网发生故障时,可快速切换供电模式,优先保障主要通风机、主排水泵、提升机等核心设备运行,守护井下人员安全与矿井系统稳定。同时,设备具备“负荷分级供电”能力,能根据停电时长、负荷需求灵活调整供电范围,兼顾了应急保障与能源节约;其“峰时供电、谷时充电”的智能运行模式,可实现电力资源高效利用,助力电网削峰填谷。
此次并网使矿井实现“第三电源”供电,不仅通过双重保障提升了供电可靠性,更凭借智能的运行设计实现了降本增效。设备在备用状态下可参与电力调峰,通过谷时充电、峰时补电等方式降低企业电费支出,助力吨煤成本下降,成为企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。
下一步,该公司将聚焦设备的长效稳定运行,完善应急电源管理制度,制定详细的巡检维护计划,定期开展应急供电演练,确保设备在关键时期“拉得出、用得上、靠得住”,持续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坚强可靠的电力保障。